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單身族群的投票行為(0603更新)

陳怡年 鍾繼翌
國立政治大學





摘要
社會學家娜奧米˙格斯特爾(Naomi Gerstel)表示,「人口總數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未婚的,單身人口也會只增不減。」反觀台灣也面臨單身者逐漸增加的趨勢。娜奧米更提及「相較於已婚者,單身族群更致力於社會參與、社群關係以及大家族中,單身人士對於社區的貢獻更大。」研究者欲從選舉研究中心於2012年所做的調查資料中,來檢視是否在台灣的單身族群也有較傾向去參與政治活動的現象。研究者欲檢視是否台灣也有單身族群增加的趨勢。另外,台灣整體趨勢是否也出現單身較積極參預政治活動的現象,也是我們關心的議題。最後,研究者欲對照出有哪些單身族群的特性,會驅使單身者較容易參與政治活動。

而研究結果證明,根據主計處歷年來所調查的資料從1976年至2013年間,單身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是在台灣投票行為主要還是受到政黨認同的影響為主,目前看來單身族群的投票行為並不顯著。

關鍵詞:投票行為、單身、婚姻狀態、實驗設計



一、研究題目: 台灣單身族群投票行為與已婚者的差別。
二、研究動機:
台灣人晚婚、不婚的情形越來越普遍,1989 年至 2008 年間,30 49 歲的年齡層中,未婚平均比率足足增加了近 3.5 個百分點。近年來未婚率的攀升,民國2012年的最新統計數字,15歲以上人口未婚比率高達34.88%,單身族群在社會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日本東京,大坂等都會區處出現(劉黎兒,2006);印尼國家調查中心於 2000 年,統計東南亞雅加達、緬甸等大城市的研究結果中,指出 30 歲至 50 歲女性未婚平均比率也各佔了 13.2%9.2% (Situmorang2005)。據上研究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外 30 歲以上未婚女性比率日益攀升。
相較於亞洲國家,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1212月的報導中指出,單身人口增加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一種共同趨勢,不管是東方或西方,不論是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過了適婚年齡仍獨居的人越來越多;根據顧問公司「歐洲觀察(Euromonitor)」的一項研究,到2020年全球將新增4,800萬個單身族,增幅達20%
經濟學人指出,這個趨勢在富裕的西方國家最明顯,以美國為例,目前已有半數成年人未婚,比1950年增加22%;即使在保守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目前30歲以上女性中,約有60%未婚,而在1995年這個比例為20%
但往往對於單身的狀態,社會都給予負面的形象,在中國大陸稱不婚的女生「剩女」、日本作家酒井順子(2003) 《敗犬的遠吠》一書,造成轟動,內容提到:「美麗又能幹的女人,只要過了30歲還是單身而且沒有子嗣,就是一隻敗犬」。不婚的女性在社會上被賦予貶抑。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居的數據(Census Bureau),大約有一億美國人未婚,接近成年人口的一半,而他們往往會被那些更有益於已婚夫婦的政策所忽視,像是家庭休假法以及較低的保險費率等。
馬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社會學家,娜奧米˙格斯特爾(Naomi Gerstel)表示,「人口總數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未婚的,單身人口也會只增不減。與此同時,所有的全國性運動都是在力爭向已婚人士提供福利,忽略了單身人士的利益。」反觀台灣也面臨這樣的困境,相較於已婚者,單身族群更致力於社會參與、社群關係以及大家族中,單身人士對於社區的貢獻更大。但單身族全在台灣,也是被政策忽略、被社會福利冷落的一群。
研究者想要檢證國外學者的研究,套入台灣的狀況。欲使用台灣民主研究中心(TEDS)2004年到2013年近十年的資料,檢視是否台灣也有單身族群增加的趨勢。另外,台灣整體趨勢是否也出現單身較積極參預政治活動的現象,也是我們關心的議題。最後,研究者欲對照出有哪些單身族群的特性,會驅使單身者較容易參與政治活動。


一、單身的定義
單身一詞在不同社會情境中有不同的用法,林顯宗(1985)將單身定義為「該社會之成員,認為該成員已經超過適當結婚年齡,當事人本身雖有意願結婚,仍然未有法律認定上之婚姻之意。」然「單身」從時代潮流、社會結構變遷,有不同的界定。
單身(singleness)這個名詞從英文字面上來看,具有雙重的意思,一是用來界定婚姻狀態,及非婚姻狀態(not married),包含未婚、離婚及喪偶;另一則是用來界定居住型態,指獨居者,目前大多指稱非婚姻狀態,也就是婚姻狀態的單身(馮傳蓉,2006;楊茹憶,1996;蔡素紋,2001;劉雅芳,2007)
對於單身的定義及解釋,國內相關研究在統計上偏向描述未婚者。如袁福洪(1980)將單身定義為適婚年齡中的未婚者,或是超過適婚年齡的未婚者,且未曾有法律婚約者;邵麗芳(1998)的研究中,則將單身定義為「男性在35歲以上,女性在30歲以上之未婚者。」其後楊美慧(1991)及楊茹憶(1996)也沿用相同的定義。董智慧(1998)則將男性29歲以上(包含29),女性27歲以上(包含27),且從未結婚者定義為單身。
全球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在2011出版《一個人的經濟》一書,針對日本長期通貨緊縮的情況提出檢討與預測。他指出日本過去二十年來的人口出現劇烈變化,單身成為20歲以上世代最大的一種族群,他所謂的單身族群者,包括青年不婚者、中年離婚者以及老年喪偶者等三大類。日本在 2010 年一人家戶數突破1,500 萬戶,超越核心家庭,占總戶數的三成以上。而一人家戶的年齡層在 1985 年是以 20 40歲者居多,但到了 2010 年則是各年齡層都呈現大幅增加的情形。25 44 歲以及 45 59 歲可能是未婚與晚婚者,59 歲至 69 歲可能是熟年離婚者,而70 歲以上則可能是夫妻喪偶者(大前研一,2011)
單身除了未婚者以外,也包含了「鰥寡或離婚但無子女者」意屬於單身的範圍,目前臺灣社會主要單身族群依照不同年齡層與婚姻狀態分四類:
1. 年輕未婚族:這類族群包含在外地求學、工作的年輕人。這一族群對於流行的生活產品敏感度高,並樂於嘗試新的事物。
2. 頂客族 (Dink) :已婚但未生育的年輕夫妻,各自有工作與生活重心,過著類單身的生活。
3. 中年未婚或離婚單身者:不再受婚姻束縛,也不需要遷就他人,生活及經濟上皆能獨立,願意消費自我喜愛的物品。
4. 退休者:兒女成年居住在外,目前共同生活或分居的夫妻,不干涉對方的生活,也過著像單身的生活。(尼爾森媒體研究,2011)

二、台灣結婚率下降,單身不婚族愈來越多
現代人晚婚、不婚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1981年的粗結婚率為9.29(對/千人),19917.9520017.63,二十年間結婚率下降了1.66%2012年的最新統計數字,15歲以上人口未婚比率高達44.1%。根據主計處統計,2010年全台灣成年的單身與二度單身(喪偶、離婚)人數,已經達到760萬,大約占總成年人數的42%,男女的單身率都大幅增加至少一成五。甚至一個人住一戶的比例,也在2008年突破一成門檻,意思是說,每十戶就有一戶只住一個人。
內政部定義的「適婚年齡」是22歲至30歲,過了適婚年齡而未婚以及晚婚的比率越來越高。沒有結婚的原因不外乎沒有心儀對象、崇尚單身自由生活、經濟狀況不允許等。近年來單身的社會地位以不同於以往較貶抑的態度,2009年台灣播出的「拜犬女王」偶像劇造成轟動,美國HBO發行的影集「慾望城市」影集等,塑造了「單身貴族」的形象,也提升了單身的社會觀感,越來越多人追求簡單、自由的單身生活。

三、單身投入社會運動
2010年美國社會學者Naomi Gerstel在現代家庭理事會(Council on Contemporary Families)中發表「單身和未婚的美國人做為家庭和社區的成員」(Single and Unmarried Americans As Family and Community Members)文章中描述單身者在家庭中,以及社會中的腳色。Gerstel指出,單身人士往往對社區貢獻更大,因為已婚人士通常會傾向把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放在伴侶和自己的小家庭上,而非有情、社群關係及大家庭中。Gerstel進一步的以數據的方式說明,有84%的未婚女性會向他們的父母提供實際性或日常性的幫助,相較之下已婚的女性回饋父母的比例只有68%,相差了16個百分點。而男性回饋父母的比例相差更懸殊,有67%男性會回饋父母,而已婚男性僅38%會這樣做,相差了28%
Gerstel表示,「無論有沒有小孩,單身人士都更加照顧其他人。隔絕人們的並不是生兒育女,而是婚姻。」未婚人士往往與社區關係更近,他們較願意為慈善團體籌款、擔任志工等。另一方面,未婚比已婚者有更多的政治參與:教育程度相同的女性,未婚者比已婚者更可能簽署請願書,並參加政治集會。

四、單身的特性
在經由回顧相關文獻中,不難發對於單身的研究中,性別上以單身女性相關研究占多數(趙淑珠2003 黃婉婷2001 徐文峰2008 林家鴻2009 陳曉彥2012 劉雅芳2007 賴珮瑄2012)。從職業來看則以教師或其他高職位等具備一定學歷水準職業為單身研究對象居多。(丘玲玲 1998 馮傳蓉2006 蔡素紋2007)在歸納單身的特質上,研究指出單身的特質並非為獨身主義而是沒有合適對象以及缺乏認識另一半的環境及機會居多。以職業來看單身者的成就欲求較高,而男性又較女性更為明顯。(邵麗芳1987)有研究指出,單身一族所帶來的商機,單身一群的消費能力,不論是年輕未婚族或是已婚過而離婚的單身族,分別居於消費能力第一與第二名的寶座,這種單身族群的主要特性有:消費自主性高、極度要求便利,並將時間和金錢投資在自己的夢想或嗜好上。(徐志明 2013)
從性別看單身特性中,隨著年紀的增加,女性占單身族群的比例又高於男性。(徐文峰 2008)在對於單身女性研究中也提及,單身女性在生活中抱有正面態度,特別享受生活上的自由,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女性單身者也面臨較以往小的壓力。(趙淑珠 2003) 在隨著社會環境變遷下,對於單身看法的轉變也趨於正面,如以貴族一詞形容單身者,特質是不一定為特定歲數,只要單身、有固定收入,喜歡自由自在的日子即可稱之,這群單身者在日常生活中不用遭受家庭的負累,其所擁有的是非單身者最渴望的「時間」。(賴顯章 1991)
從各項研究中不難發現單身者的共同特性。單身者相較已婚者享有時間的餘裕,但並非指時間多,而是其時間分配更彈性且自主。單身者相較已婚者在經濟上更有主導權,不用受制於家庭負擔,在金錢上享有自主空間,也更能追求自己的嗜好。單身族群中女性比例較男性多,且隨著年齡增加比例增高。在年齡越高的情況下,單身族群的在職場上常居於較高的職務,且學歷也較高。

五、投票行為的四種研究途徑
而在投票行為方面的文獻,選舉或投票參與有四個主要的研究途徑,分別為人文區位研究途徑、社會學研究途徑、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以及理性選擇研究途徑。人文區位途徑著重個人所屬環境對其活動所造成的影響(盛杏湲,198624);社會學研究途徑主要是以個體的社會背景特徵來解釋個體行為,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等(Lazarsfeld et al.1948Campbell et al. 1960Wolfinger & Rosenstone 1980);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主要是以個體的心理因素來解釋個體行為,如政黨認同、政治立場、對候選人的評價、政治興趣等(Campbell et al. 1960);理性選擇途徑則是以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假定選民的投票行為是理性的,會考量「成本效益」作為判斷的標準,當效益當時,行為者才會採取行動,反之則不會(Downs, 1957 Riker, 1973)。

六、影響單身投票行為的因素
由參與投票率高低研究指出,投票率在花費成本較小之下,投票率越高。(John Aldrich 1993)由花費成本的概念來看投票,可以歸納出投票在時間、金錢以及其他心力上,所要付出的成本越小,民眾參與投票的意願也會越高。同樣的如果推論到單身者和已婚者的特性上來看,單身者在經濟上、時間上以及自由程度都高於已婚一群,相較已婚者單身一群更有心力從事投票行為。
影響單身投票行為的因素,除了經濟能力和時間彈性和能否運用自主外,從其他單身者研究也可以發現,男女單身者的不同之處,女性單身相對男性在單身狀態下較易產生壓力,較男性花更多時間在尋求成為非單身狀態,雖然隨著社會變遷單身女性壓力已經有減小趨勢,惟隨著女性花費較多時間在尋求另一半,女性單身的時間自主運用較男性少,也因此從事投票行為的時間成本較男性高而和單身男性投票行為產生差異。

七、小節
台灣單身人口越來越多,而這逐漸膨脹的單身族群勢必也在投票人口中佔有一定的數量。即使是單身族群,他們一樣在社會中辛勤的工作,繳交賦稅實踐國民義務,但是單身族群的權益卻很少被重視。似乎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才是主流的觀點。而這廣大的單身族群成為多數的弱勢。
觀察單身者的投票行為,他們對於投票所需花費的時間、金錢較低,理論上相較於已婚者就容易去投票。另外單身在性別方面,女性較男性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最後我們也在文獻中發現單身者通常具有較高學歷及職位。對照單身者的特性,與一般民眾傾向投票的特性有許多重疊,也可以支持我們認為單身者較傾向去投票的假設。
如果選民投票就像上市場買菜一樣,玲瑯滿目的商品可供選擇。身為一個理性的選民,會購買最適當、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而在投票選舉的時候,選票就像錢,我們用來購買喜愛的、符合我們期待的政策、候選人(商品)。



一、研究假設
假設一:在台灣單身人口有增加的趨勢。
假設二:單身者比已婚人士有較多的投票參與。
假設三:單身者特質(性別、學歷、收入、政治效能感)讓他們傾向參與政治活動。
二、實驗設計研究方法
資料說明與初步分析
本研究擷取行政院主計處婚姻狀況統計資料及選舉研究中心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面訪案資料,進行實證分析。選舉研究中心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面訪案資料以年滿20歲以上具有投票權之台灣民眾為其驗就對象,研究範圍包括全台各縣市,但並不包含福建省金門縣與連江縣。本研究中擷取其獨立樣本共計1826份。
三、資料來源與討論
採用35-80歲的單身族群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理由有二:
1.   台灣近年來普遍有晚婚的現象,內政部公布2013台灣年平均初婚年齡新郎31.9歲,新娘29.5歲,與1992年統計數據相比,台灣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十一年增加了0.9歲,女性更大幅增加2.7歲。
根據國內學者袁福洪(1980)的分類方式,將已達適婚年齡卻未婚者分為兩大類:依照年齡區分「適婚年齡中的未婚者」和「超過適婚年齡的未婚者」而晚婚的型態則屬於後者。也有研究定義將適合婚姻年紀之男性界於 25-30 歲之間,女性則定為 25-28歲之間;凡男性超過 35 歲、女性超過 30 歲,未曾有過婚姻關係者,則稱為晚婚(林家鴻,2009)。
2.   內政部定義的「適婚年齡」是22歲至30歲,這個區段年齡的群眾結婚比例較高,即為所謂的適婚年齡。醫學上一般將大於 35 歲的生育女性稱為高齡產婦 (徐振傑,民91),高齡產婦在傳統婚姻觀中的傳宗接代是屬於弱勢的一群。35-50歲的單身尚未結婚的單身族群,其較為穩定單身的狀態,因此把研究對象限制在這個區間中,50歲之後的單身族群可能因為喪偶、離婚等因素而保持單身狀態,而不在這次的研究範圍。
3.    至於研究上界80歲,則是根據內政部初步估計,101年國人零歲平均餘命為79.5歲,男性為76.2歲,女性為83.0歲,分別較上年增加0.3歲、0.2歲及0.4歲。故將上界制定在平均餘命的整數80歲。
4.    變數處理方面,將婚姻狀態題目S08:您目前的婚姻狀況?將其答案二分類,已婚、分居歸為已婚。寡居、同居、離婚、未婚歸類為未婚。訪文漏問及拒答歸為遺漏值。

研究對象從全國的母體中隨機抽樣(randomly sample)而來,那麼研究者就能將研究結果從實驗樣本,擴論(從機率上而言)到母體中其他沒有被抽樣到的個體(W. R. Shadish, T. D. Cook, D. T. Campbell, 2002)。

一、  台灣單身人口越來越多
依照內政部主計處從1976年開始的人口普查截至2012年的資料,總共36年的統計資料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台灣單身人口(包含:未婚、離婚、喪偶)從1976年的42.68%和緩的逐年往下降至1986年達到最低點40.75%。單身人口的比率從1986年的最低點再緩慢的爬升,2012年單身人口達到48.58%,在26年之間成長了7.83個百分比。
19708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面臨兩次的石油危機。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十大建設」,使台灣與南韓、香港及新加坡一同躋身為亞洲四小龍。當時台灣經濟富裕。政治環境相較之前白色恐怖穩定許多,戒嚴解除讓民眾在政治上可以不被壓迫。人民安居樂業以上種種復甦、繁榮、穩定社會環境讓結婚的人口增加,相對的單身人口便減少。
1990年代開始,台灣發展逐漸趨向平緩,首次的總統直選,及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2000年至2010年,這十年間屬扁馬亂政,為中華民國民主政治劃下汚點,因此有人戲稱這十年間為"騙"時代。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伊慶春認為,台灣單身族增加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不婚的成人單身戶,一種是喪偶的父母不再和子女居住。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說,單身族不一定一開始就選擇單身,不少人是因為遲婚,結果自然而然就踏上不婚、不育的路途。
文化大學教授尹章義表示,隨著年輕人經濟獨立、追求自由、網路發展,及當政者輕忽婚姻懲罰制度的影響,台灣單身化家庭確已成為趨勢。
「賦稅不公平、通姦罪,都是婚姻懲罰制度」,尹章義指出,拜科技之賜及價值觀念改變,人們很容易藉由網路交友獲得婚姻關係中的男女親密關係,卻不必擔負婚姻、家庭的重擔,此外,稅賦設計不公平造成「婚姻懲罰」現象,讓收入不豐的年輕世代「望婚止步」,寧願同居、不願結婚。
單身人口增加的情況,在全世界蔓延,台灣也不例外。除了社會完境因素改變之外,普遍價值觀、生活習慣也有所改變。種種因素導致台灣結婚率下降,單身人口增加,我們可以藉由數據看見台灣單身人口逐漸攀升的趨勢。
二、單身比已婚人士更積極參與投票活動
TEDS2012面訪資料為分析資料,問卷總數為1826份,其中被歸類為已婚的人數有1156人,占總問卷數的63.3%。被歸類為單身的則有663人,占總問卷數的36.3%,其中有七個人拒答,佔0.4%
而當詢問這一次(2012)總統大選你有沒有去投票?」題目時,有1629人表示有去投票,占問卷數的89.2%。而表示沒有去投票的人數則有194位,占10.6%。另外還有一位回答忘了,兩位拒答,共計占0.2%

表一 婚姻狀態和投票行為之交叉分析

此次總統大選是否有去投票?
婚姻狀態
已婚
單身

93.2%
82.6%
沒有
6.8%
17.4%
資料來源:TEDS選舉研究中心2012
χ249.036p=.000

從有去投票的人來看,已婚者比例為93.2%;單身者則有82.6%。在沒有去投票的人來看,已婚有6.8%;單身則是17.4%。而婚姻狀態與投票行為之卡方檢定顯示,卡方值為49.036,自由度為1,從P值為.000<.05因此檢驗出婚姻狀況與投票行為之間關連答顯著性。

二、  預期成果及研究限制

3 則留言:

  1. 1. 單身的特性
    在經由回顧相關文獻中,不難發對於單身的研究中,性別上以單身女性相關研究占多數(趙淑珠2003 黃婉婷2001 徐文峰2008 林家鴻2009 陳曉彥2012 劉雅芳2007 賴珮瑄2012)。從職業來看則以教師或其他高職位等具備一定學歷水準職業為單身研究對象居多。(丘玲玲 1998 馮傳蓉2006 蔡素紋2007)在歸納單身的特質上,研究指出單身的特質並非為獨身主義而是沒有合適對象以及缺乏認識另一半的環境及機會居多。以職業來看單身者的成就欲求較高,而男性又較女性更為明顯。(邵麗芳1987)有研究指出,單身一族所帶來的商機,單身一群的消費能力,不論是年輕未婚族或是已婚過而離婚的單身族,分別居於消費能力第一與第二名的寶座,這種單身族群的主要特性有:消費自主性高、極度要求便利,並將時間和金錢投資在自己的夢想或嗜好上。(徐志明 2013)
    從性別看單身特性中,隨著年紀的增加,女性占單身族群的比例又高於男性。(徐文峰 2008)在對於單身女性研究中也提及,單身女性在生活中抱有正面態度,特別享受生活上的自由,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女性單身者也面臨較以往小的壓力。(趙淑珠 2003) 在隨著社會環境變遷下,對於單身看法的轉變也趨於正面,如以貴族一詞形容單身者,特質是不一定為特定歲數,只要單身、有固定收入,喜歡自由自在的日子即可稱之,這群單身者在日常生活中不用遭受家庭的負累,其所擁有的是非單身者最渴望的「時間」。(賴顯章 1991)。
    從各項研究中不難發現單身者的共同特性。單身者相較已婚者享有時間的餘裕,但並非指時間多,而是其時間分配更彈性且自主。單身者相較已婚者在經濟上更有主導權,不用受制於家庭負擔,在金錢上享有自主空間,也更能追求自己的嗜好。單身族群中女性比例較男性多,且隨著年齡增加比例增高。在年齡越高的情況下,單身族群的在職場上常居於較高的職務,且學歷也較高。
    2. 影響單身投票行為的因素
    由參與投票率高低研究指出,投票率在花費成本較小之下,投票率越高。(John Aldrich 1993)由花費成本的概念來看投票,可以歸納出投票在時間、金錢以及其他心力上,所要付出的成本越小,民眾參與投票的意願也會越高。同樣的如果推論到單身者和已婚者的特性上來看,單身者在經濟上、時間上以及自由程度都高於已婚一群,相較已婚者單身一群更有心力從事投票行為。
    影響單身投票行為的因素,除了經濟能力和時間彈性和能否運用自主外,從其他單身者研究也可以發現,男女單身者的不同之處,女性單身相對男性在單身狀態下較易產生壓力,較男性花更多時間在尋求成為非單身狀態,雖然隨著社會變遷單身女性壓力已經有減小趨勢,惟隨著女性花費較多時間在尋求另一半,女性單身的時間自主運用較男性少,也因此從事投票行為的時間成本較男性高而和單身男性投票行為產生差異。

    回覆刪除
  2. mimo~我還是找不到貼文的地><"

    另外我有一點想問問你意見,就是我寫的第二項"影響單身者投票行為的因素" 地方,我除了把時間、經濟能力、性別點出來當主要因素外,是不是還要多寫其他得比較好阿???(或是要看我們的統計數據出來再增加?)

    還有我原本想在那一個部分加職業的因素,但是我推論起來怪怪的。職業和單身投票行為的因素我兜不起來。我想到可以寫職業越高或教育程度越高者,因為經濟能力高而可以有相對較低的成本進行投票行為...不過我總覺得哪邊邏輯怪怪的@@?因為這樣就不是FOCUS在職業的差異?
    腦袋亂糟糟~明天來討論~~~

    回覆刪除